初见奶源部经理阿达力汗,感觉他应该是策马扬鞭在草原上飞驰如风的汉子,从他身上能看到哈萨克族男子汉的勇敢和笃定。
他和旺源的缘分要从祖祖辈辈与骆驼情缘说起。
"我们哈萨克族有养骆驼的习惯,骆驼是我们的交通工具也是牧民家里的劳动力。"阿达力汗说,在他很小的时候,有很多牧民养骆驼,后来牧民逐渐过上定居的生活,骆驼就越来越少见。
直到2008年,与陈钢粮董事长见了面,阿达力汗的"快乐"又回来了。"董事长说他要在福海县建驼奶厂,让我去收骆驼奶。"阿达力汗说∶"一开始我听了这个想法,有点不信,因为只有当地的牧民才喝驼奶,一个浙江老板来建驼奶厂,真的令人难以置信"。

阿达力汗虽然心有疑惑,但是也心存希望。"我对骆驼的感情很深,骆驼奶是牧民的重要食物,我是喝驼奶长大的。"他说,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地方,有老人和孩子的人家是离不了驼奶的。阿达力汗还记得驼奶的奶香味,他决定加入陈钢粮的"驼奶行动",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上,找寻骆驼的足迹。
"当时整个福海县的骆驼大概有2000多峰,我只能挨家挨户去调查谁家养骆驼。"阿达力汗说,刚开始收驼奶时,牧民不愿意配合,奶量也比较少,他用矿泉水瓶子去收集,"收一公斤半的奶需要跑30公里路,有时还需要跑上百公里才能收到。"他说。
说起那一年,阿达力汗的记忆里都是在寻找奶源和说服牧民。他一边开拓新的奶源,将福海县及周边区域按照每250公里为一个片区,向阿勒泰、奇台、昌吉、巴里坤牧区辐射;一边教牧民如何挤骆驼奶,给牧民提供增加骆驼产奶量的养殖方式。
"最初收回来的奶,只够做实验用的。"阿达力汗说,为了保证奶的质量,他只能在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启程,挨家挨户收奶,第一次从木垒、奇台收到74.6公斤奶,如何保鲜却成了问题。
"我们董事长在驼奶的研究方面是专家啊,所以很快这个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了。"阿达力汗说,为了在远距离运输中保证奶质,他们在运输途中建起了奶站用于制冷。
随着奶源地扩展,为旺源提供驼奶的牧民越来越多,阿达力汗说,奶源的质量是重中之重,为了保证驼奶的产量和质量,董事长提出了改变养殖方式的方案。
阿达力汗说,首先要保证母驼的健康,规定了每天挤奶的次数,按规律挤奶;其次,要保证骆驼乳房的清洁,这样才能让挤出的骆驼奶不被污染;第三,要建奶站储存鲜奶,并要建立检验程序,保证在初筛过程中就把变质的驼奶筛除掉。
"我们还自己研发了一款挤奶器,因为骆驼的乳房与奶牛乳房不一样,奶牛用的挤奶器太大,挤不出驼奶来。"阿达力汗说,董事长用了5峰骆驼做试验,最终成功研制出了现在牧民用的骆驼专用挤奶器,不仅提高了挤奶效率,节省了人力还能避免人工挤奶时造成的污染。
后来,陈钢粮的事业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,当旺源驼奶打响第一炮,骆驼产业开始蓬勃发展,不相信驼奶有市场的人,也开始加入到了养骆驼的行列中来,现在整个福海县有12万峰骆驼,骆驼在牧区"散步"的身影随处可见,许多牧民靠着旺源的驼奶产业从贫困户变成了百万富翁。目前阿勒泰地区的牧民争相养殖骆驼。
奶源部是掌握奶源质量的第一道关卡。阿达力汗作为奶源部的"掌门人",时刻牢记好人品才有好产品,他说,首先要做一个忠诚、可靠的人,才能为旺源做好奶源的质量保障工作。
(文/ 李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