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型肝炎病毒简称为HEV是感染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宿主,戊型肝炎病毒(HEV)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流行和散发的病毒性肝炎的原因。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世界每年发生2000万戊型肝炎感染,330万戊型肝炎症状病例和56600例与肝炎相关的死亡。尽管大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,特别是在孕妇中,戊型肝炎感染有发展为重型肝炎的倾向。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,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成为慢性感染。

戊型肝炎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,这些国家的卫生条件欠佳,特别是在大洪水之后和难民营中。HEV是一种小型准包膜病毒,有一个二十面体衣壳包裹病毒基因组。HEV基因组由一个长度为7.3 kb的单链正义RNA组成,该RNA在5 '端被盖住,在3 '端被聚腺苷化。它在两端包含短的非翻译区(UTR)。HEV基因组有三个开放阅读框,编码一个非结构多蛋白,该多蛋白具有多个参与病毒复制的功能域。ORF2编码诱导中和抗体的结构衣壳蛋白;ORF2的分泌形式不会阻止病毒进入,但会干预抗体介导的中和作用。ORF3编码一种多功能磷蛋白,是病毒粒子形态发生和排出所必需的(Nagashima et al., 2014)。HEV属于Hepeviridae科,分为两个属:一属是感染鳟鱼的Piscihepevirus,另一属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Orthohepevirus。G1和G2型HEV株仅感染人类:G1型HEV主要从亚洲和非洲的暴发和散发病例中分离,而G2型HEV主要在墨西哥和非洲观察到。相比之下,G3和G4 HEV毒株是人畜共患的,在散发的人类病例和不同动物物种中均有发现,包括猪、野猪、鹿、猫鼬和兔子。G3分布在全球,而G4主要分布在亚洲国家。相比之下,在许多工业化国家,戊型肝炎主要是一种食源性人畜共患病,最常见的是通过食用生猪肉或未煮熟的猪肉产品获得。
此外,戊型肝炎还通过食用野猪、鹿、兔子和骆驼等野生动物的肉或奶感染。最近在我国双峰驼中发现了A种的8型(G8) HEV毒株。双峰驼(也被称为蒙古骆驼)原产于中亚大草原。然而,尚未对蒙古骆驼的HEV毒株进行检测。在3个省6个地区6个农场饲养的200例双峰驼血清样本中;71例(35.5%)抗戊型肝炎病毒IgG阳性,不同农场患病率不同(4.275.0%);在6个研究地区中血清阳性率最高的巴彦洪戈尔省博格德饲养的2只骆驼(1.0%)HEV RNA阳性。本研究中从感染病毒的骆驼中获得的两株HEV株(bchevy - mng140和bchevy - mng146)具有97.7%的核苷酸同源性。它们与报道的G8中国骆驼HEV株最接近,但全基因组差异为13.914.3%,与报道的G1G7 HEV株核苷酸差异为24.026.5%。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,bchevy - mng140和bchevy - mng146位于中国骆驼HEV分枝的上游,与它们形成一个聚类,bootstrap值为100%,表明它们可能是G8中的一个新亚型。

图1 地图中显示从蒙古国取样的骆驼分布
本实验通过成年双峰驼的血清样本,进行相对应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软件分析。结果发现在200份检测样品中,85份抗戊型肝炎病毒IgG的OD值为0.200,根据吸收试验发现71份(84%)具有特异性。重复检测证实该方法的重复性。结果,71头骆驼(35.5%)被认为是戊型肝炎抗体IgG血清阳性,不同农场的患病率不同;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0.0001)。当按年龄分层时,4-12岁的骆驼抗hev IgG患病率显著高于1-3岁的骆驼(37.7比11.8,P=0.0325)。
参考文献:
[1] Tumenjargal,Bayasgalan Chimedtseren,Sukhbaatar Boldbaatar,Nagashima Shigeo,Murata Kazumoto,Okamoto Hiroaki. Identification and a full genome analysis of novel camel hepatitis E virus strains obtained from Bactrian camels in Mongolia[J]. Virus Research,2021(prepublish).